中国经济智库网

香港发挥基础优势 推动粤港新质生产力发展

资讯 用户:蒲惇坚 17483℃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两会”期间,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任务之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生产力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内生要求。

何谓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新促质,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推动实现传统生产力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经济效能。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各地谋篇布局的高频词,并在实践中不断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布局了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被国家赋予“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这一全新定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而香港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更应积极把握机遇,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促进粤港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香港力量。

粤港两地自古休戚与共。改革开放以来,粤港合作更是对广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这5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尚为10.8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创造了我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粤港合作也在不断深入,互设“跨境通办”服务专窗,前海“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效应不断增强,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双方正携手,锚定“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一大湾区建设远景,不断深化产业、科技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人员、技术、货物、信息、资金等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合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前不久,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以《坚定信心、抓紧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发布了2024-2025财政年度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预算案提出,要巩固复苏势头的同时,大手笔投资创科和教育,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并着眼长远规划,致力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加速培育优势产业、培育人才,增强香港发展动力。“只要香港用好‘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稳步前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功能,前景定十分亮丽。”会上,陈茂波如是强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发展阶段下,将香港之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已是战略选择,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香港“兴”动能,是每位港区建设者都应思考的命题,其中,明晰自身特色和发展优势至关重要,正所谓,谋定而后动。综合历史经验和现行发展条件来看,香港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制度基础优势。“一国两制”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是香港拥有一切其他优势的基础和前提。在“一国”的框架下,香港既能充分拥抱国内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深度参与内地经济内循环,有效把握中国经济补短板、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机遇,又能在“两制”的制度设计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与西方发达经济体接轨的市场体系和法治体系。“一国两制”下的营商环境稳定,拥有较为完善健全的国际化市场,在法治相关领域的国际排名一直位居前列。此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优势显著,是全球最重要的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全球主要的债券发行中心、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拥有健全的法律监管制度和金融体系。

二是科研基础优势明显。香港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2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科研实力雄厚,国际学术联系紧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近年来,香港高校在光伏、氢能、风电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科研进展,有实力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助力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为国家尖端领域发展贡献香港力量。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系列重大部署,旨在以科技创新赋能重点产业,激发新的消费和投资场域,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强调,要发挥国际和区域创新科技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基于此,香港更要充分依托自身科创优势,大力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发挥好自身独立关税区的定位,协助国家更好应对科技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产业基础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拥有开放的市场、健全的制度体系和资金、人才的自由流动等优势,这些都为发展科创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香港可以凭借基础科研、金融服务、法治体系等明显优势,以及高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与广东的先进制造业紧密结合,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从而形成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良性循环,同时为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香港国际自由港的优势,亦应连接广东强大的产业基础,才能引来高端人才并为其提供发挥的舞台。

四是区域基础优势。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历来是联通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可以和大湾区互补互助,深度合作。如今,香港在上游的基础科研上优势明显,但在中游的成果转化、下游的产业发展上却存在短板。而广东提出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这一独特优势,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广东市场率先应用推广,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市场,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正好为香港弥补不足。广东动起来,对香港而言就是极大的利好,通过产业科技创新与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预示着香港在拓展发展空间方面也大有可为。作为高度国际化的城市,香港还可以担当“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等角色,进一步连同大湾区各市,大力培养和引进海外各类创新人才,建设湾区人才高地,以及在全球上做好推广营销,开拓内地与海外两个市场,更好推进粤港合作,实现双赢。

当前,一幅围绕传统产业换“新”、新兴产业聚“势”、未来产业谋“远”的新质生产力布局图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徐徐展开。为此,香港主动作为,积极推出一系列措施,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就是其中重要一环。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与港方园区共同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三大领域,初步形成了六大科创产业集群,正建设成为深港两地科技创新合作最密切的地区之一。此外,香港正着眼于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绿色航空、绿色城市等,通过大力培育绿色初创企业和技术转型升级,助力香港迈向绿色未来。新预算案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拨款30亿元推行人工智能资助计划,资助本地大学、研发机构及企业等运用算力,推动科研突破,吸引海内外人工智能专家、企业及研发项目落户香港;并注资28亿元于年内成立香港微电子研发院,数码港全速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引领和促进大学、研发中心和业界在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合作,并利用大湾区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落实研发成果。

香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比如,在生命健康科技产业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以60亿元资助本地大学同海外机构合作,设立生命健康研发院,同时在港深科技园成立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配合年内成立的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建构香港生命健康生态圈,为新药在内地和香港上市提供便利。又如,以配对形式支持八所资助大学,购置相关设备及进行由海内外顶尖科研人员领军的研究项目,涵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临床医学与健康、基因与生物技术等领域。

当前,香港与内地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赢局面,内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是香港走向光明未来的不竭动力。内地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制度和人才优势依然突出,国家的宏观调控举措更加丰富,政策工具储备更加充足,应对内外部冲击挑战的机制更加完善,可以说,发展的根基稳固、韧性十足、前景光明。只有将“国家所需”和“香港所长”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香港更好开拓发展新空间、注入新动力。香港也要发挥自身基础优势,承担好“超级联系人”角色,既要给外来投资者搭建更多通往内地大市场的金桥,也要给内地投资者提供通向世界的风帆,尤其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连续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香港更要加强与广东的优势互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率先“起跑”再加一把火,实现持续“快跑”。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监事委员会副主席 胡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