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们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乡村振兴既要选好“一个人”,也要配强“一班人”。在农村,村级党组织书记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是广大党员的带头人,又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领路人”,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大局、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和“热血尖兵”。村级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基层“主心骨”,其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工作成效。除了有一名优秀的“领头雁”之外,驻村干部、村“两委”其他成员和小组干部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我们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本土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通过不断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从而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既要激发内生动力,也要增强外部推力。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乡村振兴主体是农民,作为村民,我们要对乡村有强烈的、迫切的发展愿望;村党组织要真正激发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得到保证。对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发展底子薄、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强的村,要给予项目政策的支持倾斜、驻村工作队帮扶等外部力量的支持。只有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集聚,才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乡村振兴既要用好“看得见的资源”,也要用好“看不见的资源”。规模化、特色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推动产业振兴,要在“土特产”这3个字上下足功夫,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比较优势,在“延链补链强链固链”上着力,做出“土”味和“特”色,写好“土特产”大文章。乡村文化是乡村“看不见的资源”,是乡村最具竞争力的“卖点”。发展乡村产业,要树立整体资源观,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开拓视野用好各类资源,不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云县爱华镇人民政府谢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