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智库网

平衡创科技 回归大自然 —工业化条件下走向生态平衡的技术路线探索实践

资讯 编辑:佚名 43892℃

平衡创科技 回归大自然

工业化条件下走向生态平衡的技术路线探索实践

史汉祥

伴随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趋于失衡与恶化,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自然的观念与态度失衡。长期以来,笔者秉承“平衡创科技、回归大自然”的发展理念,将循环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带领团队研发了“固废利用—废气治理—副产物改造荒漠地”循环经济系列技术,为工业化条件下走向生态平衡、缓解生态危机提供新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全球生态失衡,生态灾难频发,究其根源,人为因素是始作俑者

近一个多世纪来,推动工业化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突破,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因利益驱动和生态保护技术缺限,导致工业化发展中的负面影响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近年来,以气温升高、地震和火山高发为代表的地球“三高”,引发干旱、暴雨、沙尘暴、泥石流、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且日趋频繁。地球“三高”的日益加剧,与工业化条件下的生态失衡直接相关,向地下取物是罪魁祸首,尤其是过度的温泉开采等。当前温泉等地热资源的大肆开采,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壳应力场,打破了地球内外部的系统平衡,地球引力与耦力减弱,引发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水倒灌等诸多生态灾难,危及人类生存发展。

工业化条件下的失衡发展已成为耗费能源资源和污染生态环境的主要元凶,尤其在矿产开采、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和堆积,对生态环境造成连续性、持久性的恶劣影响。工业发展产生的固体废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工业固废数十亿吨,历史堆存总量超过600亿吨,其中黑色钢渣、电力粉煤灰、有色金属渣等正成为影响生态环境新的“三座大山”,其对耕地、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缓解生态危机的良方在于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固废利用—废气治理—副产物改造荒漠地”循环经济,为世界性环保难题提供生态化技术路线与方法

应对生态危机,迫切需要实施“平衡与循环”的生态化技术。世间万物皆以平衡求存。“二氧化硫是从矿石冶炼中逃逸的,为何不能用矿石残渣抓住它,把它吸收回来?”,“从哪里来,就应该让它到哪里去。”寻着这一“平衡与循环”的思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从“铜锌物料鼓风炉熔炼铜锌分离新工艺”到“DS﹣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治理技术”等系列试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研制出以“DS-多相反应器”为核心装备的DS循环经济技术,并有国内外发明专利共60多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技术方案,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废治废、变废为宝、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改变传统的单项治理模式,加快多领域产业链式综合治理的新型生态化技术应用,实现工业化文明和生态化文明融合转型发展

将增长速度快且综合利用率低的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固废作为吸收剂,进行高效脱硫,并将其产生的副产物应用于荒漠化土地改造,形成多领域的生态化综合治理。内蒙古包钢集团项目是成功的实践范本。2015年,包钢集团某化工厂将其自产的废钢渣代替石灰石作为脱硫剂进行烟气脱硫治理,并将其产生的脱硫副产物加工成“土壤黏合剂”,对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先锋镇红旗村的300亩盐碱地进行改造,变成肥沃的良田,并成功种植苜蓿草和其他农作物,喜获丰收。该“以废治废”的综合工程既实现了废气超微排放、节约了脱硫成本,也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综合效益显著。

该实践范本成功实现了废气、废渣、荒漠化土地等多领域生态难题综合治理,充分践行了“原始资源→生产→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化资源平衡循环,并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方略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市场前景广阔。

平衡创科技,回归大自然。大力发展“固废利用—废气治理—副产物改造荒漠地”循环经济,加快这一新型生态化技术方略的实施应用,将使盐碱地变良田、沙漠成绿洲、尾矿库复青山成为现实,将为我国内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推动经济产能转换升级,促进企业发展降本增效,也有利于土地资源扩容、保障粮食安全、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等,实现工业化文明和生态化文明融合转型发展,改善和促进人类大健康。(作者系浙江汉祥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