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智库网

基层减负不能光是口号

资讯 用户:吴川宜 12190℃

现实生活中,各种总结、分析、报表成为了套在基层岗位的“三驾马车”,且越来越重。在一些企业,特别是销售行业,日分析、周分析、周中分析、半月分析、月底汇总分析,同比分析、环比分析;日报、周报、月报、季度报,让岗位职工叫苦不堪。在一些行政基层,职员没日没夜忙的是迎接各种检查、应付上级需要的各种表格、资料,面对来访的群众腾不出更多的时间来认真接待,久而久之,群众的问题等不到解决,干群矛盾越来越突出。上面的“考核”不是很理想又要顶着被批评挨骂甚至罚款的处罚,可以说基层工作者就如同“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基层减负必须重在落实。

纵观现实,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基层,上班必须拍照打卡,下班拍照打卡,汇报工作必须填报固定报表,质量全靠“打卡”。这给一部分投机主义者创造了机会,“摆拍”就成为了完成工作的标准,该为群众干的事没几件是认真完成的,这种形式主义让群众深恶痛恨,让职工反感。

为基层减负绝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

随着国家各种政策和制度的落地深根,如今,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正在形成,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已成为普遍共识。查摆形式主义老问题和改头换面的新表现,需要各级逐项提出解决措施。

一要发挥好“指挥棒”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基层工作千丝万缕,为基层减负,得用好考核“指挥棒”。首先要建立起科学、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新建立起“一事一评”的考核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杜绝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以激发“实干者”更有干劲,“躺平者”躺不住的方法,促使基层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真正腾出精力干实事。

二要形成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局面

减一时之负易,除久积之弊难。基层减负,核心在人,关键在减,要形成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局面才会真减负。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减轻基层负担的决策部署,全国各地出台相关措施坚持“刀口向内”,过滥的工作群、APP让职工不知道什么叫下班,半夜都要回话“收到、已点击”等字眼,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能是割了韭菜又冒出新芽,必须“剪茎叶除根须”,要已以“铁”的整治力度办好“铁”的事实,落实好基层减负不能光靠嘴上说说。

三要强调“效果”力戒“走形式”。

实事求是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基层减负就是要把效果提上去,数量降下来,告别文山会海,激发干事热情。

着眼基层实际。倾听基层干部呼声,以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排除干扰、掌握真实情况,精准找出问题症结、对症下药。二是坚持清理和整合并用,多方面入手,督促各层级强化履职尽责,杜绝“形式主义”,既要减基层干部身体上的“负”,更要减心理上的“负”,让大家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形成务求实效讲实事,杜绝“一团和气”“走过场”,让干部发挥其个人潜力真正为基层建设添活力、增动力。(三台县新生镇中心卫生院魏小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