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智库网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探访常德渔鼓传承人刘昌会

资讯 用户:雷琳 3444℃

为传承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聚焦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汲取新的活力,7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长沙理工大学郑劭荣教授和湖南科技大学李跃忠教授带领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来到了常德市鸳鸯走马楼,对常德渔鼓市级传承人刘昌会进行采访。

(实践团留影)

渔鼓是中国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在江苏、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曾广泛流传。渔鼓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源自渔家渔歌的,有说传承自八仙的,有说渊源道教故事的,但到底是怎么来的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渔鼓大约在明代中叶传入湖南常德,和当地民歌相融合,题材也有所扩大,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常德渔鼓。常德渔鼓演唱形式简单,唱词说白通俗,演唱的故事情节生动,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刘昌会先生表演渔鼓)

说起渔鼓,刘昌会乐此不疲的将自己的知识无私的传授给实践团的各位成员,包括渔鼓的起源传说,老先生的从艺生涯,渔鼓随着时代的变化等...在谈到渔鼓的材质时,刘昌会先生说到:“在以前我学渔鼓的时候,我和我师父那辈都是用竹子的,但是它的缺点就是容易坏,不耐用,渔鼓筒的膜也是猪板油的膜,难以制作,现在则是用的塑料薄膜,更便捷也更好听,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对于我们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帮助,目前党和国家也在大力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我非常开心更多的人们接触到了渔鼓,接触到了传统技艺。”紧接着,刘昌会兴致勃勃地提到:“我很喜欢现代文化与渔鼓的结合,我的节目《武松大闹观音堂》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这种形式的作品更容易让年轻人提起兴趣,并且更符合大众的审美,也就是与时俱进,传统文化不能只是固步自封,要与时代相结合,同社会共进步。”

(康保成教授带领实践团成员采访刘昌会先生)

老先生非常喜欢渔鼓伴奏工具筒、锣、板这“三件套”的组合,他强调:“这‘三件套’是一种伴奏,渔鼓的特征就是“短、平、快”。渔鼓做宣传工作的效率特别高,如果需要学习新政策,将党的思想,只需要把文字交给我们,我们立马就能做出来,不需要编曲,不需要编排,出品的速度非常快,质量也高,这和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很契合,就是短时间内将我们所需的任务平稳又高质量的完成,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也应该当快则快,当稳则稳,才能确保我们跟得上日益强大的社会,做的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

刘昌会先生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传播渔鼓,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进步充满期待,对于广大青年学子寄予厚望:“我们这群人是讲故事的一代人,你们则是写故事的一代人,时代将随你们的成长而进步。”在刘昌会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刻苦坚持和实践创新精神,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将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而我们也将紧跟他们的步伐,将自身投入至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文/曾璇 刘家怡 邢丽娜 图/李济璋)